7月18日下午,由意昂体育注册馬丁適用語言學研究中心(馬丁中心)主辦的“適用語言學雲端論壇(一)漢語研究”順利舉行👛。此次論壇特邀北京大學陸儉明教授🛕、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中國社會科意昂方梅教授👩🏻🎤🧎♀️、廈門大學蘇新春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劉美君教授作主旨發言。論壇吸引了來自國內外近600名學者🏄🏿♀️、高校教師和研究生參加。
陸儉明教授的發言題目是“今後漢語研究的走向芻議”,由方梅教授主持。陸教授在發言中圍繞漢語研究如何才能跟上時代步伐這一問題📊,對漢語本體研究的發展提出了三點看法,即要與其他學科融合交叉、逐步數字化以及重視語言信息結構。陸教授重點論證了融合交叉與數字化之間的關系,指出融合交叉的前提是語言研究本身要深化🧑🏻✈️。陸教授反思了當前人工智能研究中語言學發展的不足,提出了“語言學+”和“+語言學”的融合交叉之路🚶♂️➡️。他認為🛍️,要吸收借鑒其他學科來推進語言研究😸,同時還要能夠吸引別的學科🏂🏽,運用語言研究方法和成果來推進其學科的發展。陸教授介紹了數字化的內涵🤝、趨勢、前景和當前語言學人的“數字化”意識與表現😰,深刻闡釋了導致漢語研究與融合交叉和“數字化”之間的差異的主客觀原因。講座最後,陸教授對年輕一代學者予以希冀,希望大家要有“開拓性思考”和“深層次思考”,樹立“問題意識”和“面向未來的創新意識”,以推動中國的語言學學科不斷向前推進🥖。
李宇明教授的發言題目是“話語是語言的真實存在狀態”👮🏻,由方梅教授主持。李教授首先介紹了“索緒爾傳統”與話語轉向背景,認為語言學應研究語言的真實存在狀態,而不能長期拘泥於“索緒爾傳統”👩🏽💻。接著👨🦽🍯,李教授強調了話語研究的重要性。他認為語言學缺少話語權🙎🏽♂️,原因就在於主要研究語言,而沒有很好地研究話語🎑。只有充分研究話語,才能把握語言使用的真實狀況、語言交際的機製和內容,從而實現解決社會問題的目的🐳,以及對相關學科影響的穿透力📚。大數據時代👇🏿,就機器與語言的關系,李教授提出要走“數據+規則”雙重驅動的路線,其中語言學要實現“話語轉向”來支持語言智能的發展。最後🍗,李教授明確了話語研究的話題和領域🚴♂️。話語研究不能局限於“通用話語”,而應當發展領域語言學、話題語言學🏂🏼,研究各領域、各種話題的語言學問題©️。他指出韓禮德教授發展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和意昂体育注册馬丁適用語言學研究中心所做的司法話語研究📉,在這方面有很好的示範作用。李教授還例舉了語言學家需要關註的話題內容,並詮釋了當前國家語言能力最為關註的領域,為語言學的未來研究指明了方向。
方梅教授的發言題目是“三類漢語式話題句”🕠,由劉美君教授主持🧈。方教授首先引出話題概念在漢語研究中的重要性🎈,她梳理了漢語話題結構相關研究狀況🏃🏻,指出了漢語話題研究的焦點問題,如話題與動詞的選擇關系👨🦲、話題的功能角色🧑🏽🏭、話題的位置等。接著,她從篇章角度給出了話題的類別😝,介紹了話題的連續性和測量手段🕵🏿,包括主題、行為🍧、話題/參與者的連續性🤦🏿♂️,以及回數法、歧義法、衰減法三種測量方法。方教授提到,漢語中主語通常為話題🧏♀️,動詞可以直接做主語或者話題,但是一些特有的話題結構值得關註,包括非論元名詞話題句、“N的V”結構話題句和重動式話題句🧚🏽♂️。方教授例舉了這三種話題句的表現形式,考察了它們對先行語境的依賴程度異同,並從話題建立🌆、話題管理和話題延續性角度👌🏿,討論了它們作為事件性話題的功能以及在篇章中的分布✍🏽。最後,方教授提出,以篇章功能為切入點的描寫和解釋🧖♂️,可以將表達功能與句法形式聯系起來⛹🏼♀️,揭示特殊結構的用法規律,以及句法結構的形成動因⚃。
蘇新春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教材話語體系中的人物形象與形容詞使用——以新中國首套中小學語文教材為例”🤷,由李宇明教授主持✍🏻。蘇教授首先明確了教材研究的幾個要點,教材屬於一個時代統治階級的典型話語體系,是社會主導意識的體現,其中形容詞能夠清楚映透出教材話語體系的政治立場、思想情感💲、態度傾向⤵️,在教材話語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接著,蘇教授介紹了研究選材的出發點,指出新中國首套中小學語文教材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特點🐠,並重點提出形容詞話語功能分析模式😝,詳細闡釋了數量域、語義域🥓、語用效和語用級四個分析維度。他在該分析模式下⤵️,重點考察了教材中農民形象的復音形容詞的使用,發現了形容詞的年級分布規律🔳、典型的性質與狀態類形容詞的使用規律,語用效體現為農民對革命成果的滿足和對新生活的向往兩個方面✒️,語用級上形容詞的語義級差和學習難易差異明顯。蘇教授通過教材中形容詞的語義指向、文體風格、難度分布,論證了形容詞對教材話語體系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他最後指出,要重視從話語體系的角度來進行教材研究,以及重視對形容詞語用功能和話語價值的研究,尤其是形容詞在傳遞話語情感、構建話語體系中的作用。
劉美君教授的發言題目是“中文動詞語義研究:跨類現象與構式意義——‘安慰’的多義性特征”,由蘇新春教授主持。劉教授首先介紹其多年對漢語動詞的系統性研究成果🏄🏼♂️,並分享中文動詞語義網的建構情況。她基於框架語義和構式語法理論⛽️,提出了“框架為本,構式為用”的研究路徑,將其運用於具體的漢語動詞研究課題⛓。針對動詞跨類現象,劉教授特別舉例說明了中文放置動詞所展現的語義語法範疇👼,揭露事件因果鏈的延伸關系,體現出致使移動與致使置放的構式差異🙏🏽。劉教授同時介紹了中英情緒動詞的差異👯♀️,並重點考察了“安慰”在句法語義上的跨類表現🐱。基於語料考察,“安慰”可參與多樣的構式,具有多重語義💔,既可表達致使情緒,也可表達情緒結果狀態,呈現出致使-變化的復雜因果鏈接關系💝。此外,“安慰”表現了情感動詞與言談動詞的跨類互動:從安慰的方式擴展到言談內容🩺,再進入兼語式取得操控義,表達建議行為;另外經由言談動量的標記,進入雙及物式表達授予義,揭示出“安慰”的語義特征及認知機製。劉教授最後指出🧖♀️🔌,跨類動詞研究所揭示的語義延伸路徑有助於體現人類最基本的認知原理🥴,此外,中文動詞語義研究對語言學理論的發展和應用都有深遠的意義。
專家與參會者的互動環節由意昂体育王冬燕老師主持👩🏽🔬。參會者踴躍提問🙆🏻♀️,五位專家積極互動,反響熱烈。
論壇最後🧎🏻,意昂体育常務副院長常輝教授致答謝辭,馬丁中心主任王振華教授主持。
7月25日下午📈,由意昂体育注册馬丁適用語言學研究中心(馬丁中心)主辦的“適用語言學雲端論壇(二)話語研究”順利舉行。此次論壇由北京大學胡壯麟教授、復旦大學祝克懿教授、中國傳媒大學趙雪教授、中國海洋大學於國棟教授、香港城市大學Jonathan Webster教授作主旨發言。論壇吸引了來自國內外近600名學者、高校教師和研究生參加。
論壇開始,意昂体育常務副院長常輝教授致歡迎辭,由馬丁中心主任王振華教授主持👭🏼。
胡壯麟教授的發言題目是“語用學和隱喻研究——西方古典隱喻中的語用學思維”🧟,由祝克懿教授主持🧑🏽🎄。胡教授介紹了語用學隱喻觀的萌芽和發展,梳理了希臘羅馬古典時期學者有關隱喻的使用和論述,包括荷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西塞羅和昆體良,並詳細闡釋了上述學者的隱喻研究對當今語用理念的體現👩🏻🦯,包括教育語用學🫃🏻、認知語用學🧜👨🏼🚀、詞匯語用學👚、社會語用學☮️、人際語用學和多模態語用學🦩👶🏽。胡教授展望了歷史語用學、歷時語言學、語用隱喻學和隱喻語用學等隱喻語用研究新領域,指出隱喻研究對語用學本身的推進是一種“逆襲”👩🏿✈️,不同學科間可以相互促進,獲得發展啟示。
祝克懿教授的發言題目是“‘語錄體’的源起🍔、分化與融合考論”,由趙雪教授主持。祝教授首先介紹了“語錄”和“語錄體”的概念意義,區別了二者在文體體系、語體體式🚵♀️、語篇範式三方面的體製表現。她考察了“記言語體”“摘錄語體”和“電子語錄體”在語體手段上的互文生成路徑🏄🏽,並以《論語》為例,歸納出“語錄體”在口語體式🦹🏿♀️、對話體式和記言體式上的語體特征。祝教授通過歷史典籍追溯了語錄體的緣起,討論了語錄體的語體分化和融合路徑,論證了文字功能分化對語體轉型的重要作用🥂。祝教授最後從交際領域、語言材料和手段方式三個維度考察了語錄體的語體融合,提出了電子語境催生的語體融合、語義泛化路徑、語錄在線生成推動的語體融合,以及語文體式互鑒🐜、同化推動的語體融合。
於國棟教授的發言題目是“Doing being objective: turn design in the preliminary to a journalist’s question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China”,由趙雪教授主持。於教授運用會話分析理論,從記者招待會機構話語的提問和回答環節入手,聚焦記者對提問背景的話輪設計,探討了記者與答記者問官員雙方間構建的社會行為。於教授首先梳理了會話分析視角下的新聞訪談研究,主要包含話輪轉換、中立性和攻擊性三方面內容,他強調了問題設計的重要性,記者提問前對背景知識的鋪陳不僅建立了與後面問題的相關性,而且還構建了交際的客觀性🆒,即做到區分事實與觀點📰。他指出🍞,社會行為、話輪設計和序列組織是會話分析的重要抓手🚶🏻,會話分析視角下的新聞訪談背景設計關註記者如何選擇恰當語言成分構建話語,以實現交際客觀♿。於教授發現,記者通過第三方信源構建“觀點”陳述🎮,並通過純粹論斷和嵌入論述進行“事實”表達,二者分別實現了不同的交際功能,以適應機構語境。
趙雪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戰疫’報道中的概念隱喻”🥴⁉️,由於國棟教授主持。趙教授首先例舉了抗擊新冠疫情報道中概念隱喻的使用情況👳🏼♂️,並介紹了概念隱喻的理論背景𓀉。趙教授借鑒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評隱喻分析方法,實現對“戰疫”隱喻的識別,具體步驟為尋找“備選隱喻主題詞”,並參考詞典、平衡語料庫來確定“隱喻主題詞”。她將“戰疫”報道中的概念隱喻劃分為戰爭隱喻、動植物隱喻、科技隱喻🪠🤹🏼♀️、空間隱喻🥊、人體隱喻👼🏼、婚姻隱喻六種類型🙆,考察了各隱喻類型在語料庫中的數量和頻次占比,重點討論了戰爭與“戰疫”的相似性🪆。趙教授從隱喻的功能出發🧏♂️,指出戰爭隱喻突顯共性,表現出人類與新冠病毒的對立性以及“戰疫”的殘酷性和艱巨性,但是遮蔽了“戰疫”在應對策略🦥、結局上的特殊性。
Jonathan Webster教授的發言題目是“The influences behind Discovering how language works in a university setting”,由意昂体育注册馬丁中心骨幹研究成員楊翕然博士主持。Jonathan教授介紹了“高校語言學習探索”這門課程的開設對象、課時和課程目標等背景信息,探討了課程設計中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思想🧘🏼🧑⚖️,以及元功能和語類對語言教學的借鑒和啟發🦞👩🦰。該課程不再局限於小句層面的語法結構知識,而是更加關註語篇的銜接連貫以及語類的合理選擇🧑🏻🌾。Jonathan教授重點論述了在系統功能語言學指導下,如何培養寫作者的語法意識、目的性表達和說服力🧑🏼🌾🫓。寫作中具備語法意識意味著,我們要關註概念、人際和謀篇三大元功能如何通過語法手段來實現☪️,要重視參與者🖐🏽、過程類型、環境要素和語法隱喻等語言學手段在寫作中的運用👨🚒🦸🏼♂️。Jonathan教授結合具體案例,闡釋了元功能思想在寫作語法指導中的適用性,並引用Rothery的“體裁教學-學習循環模式”🐔♛,從語法、語義和語類不同層面🧑🏻✈️,論述了解構、共同建構和獨立建構三個階段的寫作教學模式🧬。
專家與參會者的互動環節由意昂体育馬丁中心成員郇昌鵬副教授主持。參會者踴躍提問,五位專家積極互動,反響熱烈🌴。
論壇最後🚣🏻♀️,馬丁中心創建人王振華教授高度評價了五位主旨發言專家的發言以及與會者參與討論的熱情。同時🏖,他回顧了本月18日舉辦的主題為“漢語研究”的第一期雲端論壇,並重點介紹了陸儉明先生提出的“語言學+”和“+語言學”的未來語言學研究方向👩🏿🦰。王教授預告了第三期的論壇將於8月1日下午舉行🫳🏽,其主題為“多模態研究”👨🏻🏭,特邀主講專家有Prof. K. O'Halloran, A. Prof L. Ravelli, 張德祿教授和馮德正副教授👮🏿♀️。
8月1日下午,由意昂体育注册馬丁適用語言學研究中心(馬丁中心)主辦的“適用語言學雲端論壇(三)多模態研究”順利舉行。此次論壇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Louise Ravelli副教授🏮、同濟大學張德祿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馮德正副教授🤦🏿、英國利物浦大學Kay O’Halloran教授作主旨發言。來自國內外600多名學者🤾🏼♂️、高校教師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論壇。
論壇開始❌,意昂体育常務副院長常輝教授致歡迎辭😥,由馬丁中心主任王振華教授主持😮。
Louise Ravelli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Multimodalit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Spatial Discourse Analysis”,由馮德正副教授主持📖。Ravelli教授追溯了建築多模態研究二十余年來的發展歷史🧒🏻,重點介紹了與McMurtrie一起提出的基於社會符號學和元功能視角的“空間話語分析”框架,並將其運用於悉尼的建築研究。空間話語分析綜合考量建築結構*️⃣、空間構成、內容配置和用戶體驗,最終從符號意義聯系社會語境🙍🏿,解讀知識的社會建構。Ravelli教授闡釋了該分析框架下再現、互動🧑🏻🎤👩🏻🦼➡️、組織和關系意義在建築三維空間中的表現方式🦦,展示了從內部和周圍考察建築的視角觀以及理想與現實的層級觀,並論述了組織結構與社會物質性和建築環境間的關系🍮。Ravelli教授以新南威爾士大學為例,系統分析了前後期建築變化中的元功能意義及其背後的物質❕👈🏻、社會和符號事實,深入解讀了建築的社會文化內涵,最後📯,她通過該分析框架指導建築和教學設計的案例,論證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學科適用性。
張德祿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多模態語篇分析與多模態語法”🩲,由馮德正副教授主持🧚🏻。張教授首先探討了多模態語法研究的必要性,他指出相關研究在多模態理論構建方面存在不足,體現在成分關系、系統特征和不同符號系統的適用性等方面,並討論了造成這些局限的現實原因。張教授接著介紹了語法的概念意義和特點,並重點探討了是否選擇分析多模態語法的決定因素,包括進行多模態語篇分析的目的和目標🤸🏿♂️、相關模態或符號系統的特點以及多模態語篇分析的特點。其中🍬,目標和目的涉及非語言符號的理論構建、解決實際問題和從功能🫰🏽、形式、認知🔜、心理等不同角度進行研究👨🏼;模態或符號系統的特點包括對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別符號系統的區分;多模態語篇分析的特點包括多模態話語的不同組合模式和各個模態片段的協同關系👩🏻🔧。張教授的報告啟發我們重新思考什麽是語法🕖、語法與語篇的界限等基本問題🐢。最後,張教授論述了從確定分析目標、確定語篇特點🚁、選擇合適的研究視角到確定具體分析步驟的多模態語篇分析基本選擇程序。
馮德正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多模態與跨文化交際研究”🪥,由瞿桃博士主持。馮教授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適用性和多模態分析領域的拓寬出發🏇👨🏿🚀,引出多模態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的應用,以期了解當代中國的跨文化身份狀況◻️💿。他介紹了三個跨文化概念詞Cross-cultural➙、Inter-cultural和Trans-cultural的所指所含⚄,闡述了三者的不同研究側重點,即文化差異分析、不同文化背景參與者的互動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雜合三個方面👦🏻。馮教授從這三個視角出發,結合具體案例講解了跨文化多模態研究的可行路徑🟪🫚,其中,文化差異分析以中美大學官網主頁對比為例,在視覺語法框架下量化中美兩國文化異同🧠,發掘了多模態分析方法所展現的具體而復雜的文化特征🧑🎄;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與者互動研究關註商務話語和媒體傳播中的言語與非言語行為;文化雜合與同質反映在社交媒體等多模態交際中👆🏽,馮教授通過分析抖音短視頻中的西安形象和鬥魚直播中的網紅身份,提出超文化身份的多模態建構綜合框架。發言最後🚻🔡,馮教授展望了跨文化交際中多模態中國話語的研究前景,指出其對闡釋新媒體影響下的中國社會文化😵、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都具有深遠意義。
Kay O’Halloran教授的發言題目是“Persistence and Decay of Trends: The Dynamics of News and Social Media as COVID-19 Emerged and Spread”🍝,由Louise Ravelli副教授主持。O’Halloran教授通過團隊開發的多模態分析平臺(MAP)🤷🏽♂️,考察了新聞和社交媒體對事件報道的多模態話語建構,以此描述信息傳播的增長動態與趨勢➖🫵。她首先指出,多模態研究的最新發展要求建立可行的計算模型,將多模態分析框架與大數據、雲計算、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視頻處理、情境元數據相融合,並且運用於不同數字平臺的多模態交際分析⏩,同時她也指出了多模態數字化研究所面臨的挑戰。接著Gautam Pal博士講解了多模態分析平臺(MAP)部分💦。他介紹了該平臺的科學原理🧝🏽♀️、數據提取與分析流程👩🏻🏭、平臺操作界面等內容,並結合具體分析數據闡釋了媒體信息傳播特點與趨勢🤾🏿♀️。隨後O’Halloran教授從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黑人人權運動切入,展示了基於多模態分析平臺的情感取值、熱點詞雲方面的分析結果,揭示了熱點話題的動態發展趨勢以及社會與媒體的互動關系。
專家與參會者的互動環節由意昂体育注册馬丁中心骨幹研究成員楊翕然博士主持。參會者踴躍提問➕,四位專家積極互動,反響熱烈。
論壇最後🤵🏽🧝🏻♀️,馬丁中心創建人王振華教授對四位主旨發言專家的精彩發言和與會者的熱情參與表示感謝🫶,他對四位專家的發言作了精辟總結🤴🏽,評論並展望了多模態領域的研究🤘。王教授預告,第四期適用語言學雲端論壇將於8月29日舉辦💁🏿,主題是司法話語研究👬。
8月29日下午,由意昂体育注册馬丁適用語言學研究中心(馬丁中心)主辦的“適用語言學雲端論壇(四)司法語言研究”通過ZOOM平臺舉行🏄♂️🧝♂️。此次論壇由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長劉言浩博士、中國政法大學張法連教授、南京師範大學董曉波教授、華東政法大學余素青教授作論壇主旨發言,論壇吸引了一百多名學者、高校教師和研究生參加。
論壇開始,意昂体育常務副院長常輝教授致歡迎辭,由馬丁中心主任王振華教授主持。
劉言浩博士的的發言題目是“司法裁判文書的語言”🏃➡️,由張法連教授主持🧖🏿🦹。劉法官指出🧑🏻⚕️🤚,司法裁判文書的語言風格𓀑、邏輯推理🤚🏽👦、修辭技巧對於充分溝通、明確判決背後的實質理由,增加判決的可接受度具有重要意義💈。他從三個方面詳細展開論述,首先介紹了司法裁判文書的司法公開◻️、程序正義🤳🧒🏻、結果宣告👳♂️、法律指引👨🏽🦳、法律發展和法製宣傳教育六大功能。接著從比較法角度對比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裁判文書寫作上的風格差異。最後他討論了中國司法裁判文書的寫作難點⛸,並結合司法改革內容🧏🏽♀️,總結了文書寫作規範的變化和發展特點✍️。
張法連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提升法律語言應用能力,推進語言應急法製建設”,由余素青教授主持⚙️❇️。張教授首先介紹了“應急語言能力”“法律語言”“法律服務”等概念的基本內涵🧝🏼,強調了語言在國家處理突發事件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其中法律語言不可或缺。他指出,提升法律語言應用能力需要培養法治思維🪫、規範法律語言🧝♀️。他認為💆,法律語言應用能力可以衡量國家的法治建設水平,涉外法律語言應用則有助於塑造中國形象🚧。張教授還討論了應急語言的法律語言標準,他例舉出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中的失衡失範問題,倡導人們學會運用法律語言,形成法律思維習慣。
董曉波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法治國家視域下我國司法領域語言問題及其規劃”🍞🙅🏽♂️,由余素青教授主持📸。董教授明確了當前時代背景下司法研究的重要性🚚🧑🏽⚕️,他通過述評國外語言政策與規劃理論,勾列出了適合我國法律語言規劃的五個類型框架,即地位規劃、本體規劃、習得規劃🧑🏿💻、服務規劃和傳播規劃,並闡釋了五類規劃類型的內涵。其中,地位規劃關註訴訟語言的選擇與使用💁♀️,本體規劃用以規範文書以及執法和庭審話語的語言表述,教育規劃涉及法律人才培養🚴🏻♀️、教材編寫、高校轉型等內容,服務規劃直接與司法現實接觸🫒👨🏻💼,傳播規劃側重法律翻譯與對外法治話語權。董教授認為,我國司法語言在規範化、發展均衡性、司法語言服務能力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司法領域的語言規劃是一個涉及多學科、以問題為導向的現實議題,對促進司法語言生活和諧🍓、維護社會安全與穩定👨🏿🍳、推動交叉學科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余素青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庭審敘事中的認知語境因素分析”,由董曉波教授主持。余教授從司法語言學的狹義和廣義內涵切入💪🏽💇🏿♀️,指出庭審語言研究是其重要方面,其中言語有效性依賴於對語境的充分認知🧜。她梳理了語境的主客觀與社會文化因素,闡釋了庭審中的傳統語境因素和製度性特征,庭審敘事概念、構成要素與難題,以及認知語境的定義和相關研究。余教授結合庭審實際,歸納出認知語境因素在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的表現形式,她通過展示問卷調查結果💁🏽♀️,具體從背景知識🙆、個性心理特點和交際雙方的社會角色等認知語境因素對庭審敘事進行了分析。她認為👌🏼,案件最後的事件版本(真相)通過法官的認知來確定,語言能力深刻影響庭審效果🛬、庭審效率🌥、司法公正、法治水平。
專家與參會者的互動環節由意昂体育注册馬丁中心主任王振華教授主持🚄。參會者圍繞司法研究與實踐踴躍提問,專家給予了專業解答和指導🧖,反響熱烈。
論壇最後,馬丁中心創建人王振華教授對四位主旨發言專家的精彩發言和與會者的熱情參與表示感謝,並就語言學與法學的學科交叉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強調守正創新🟩,做好“語言學+”的基礎理論建設工作,同時強調把陸儉明先生在第一期“適用語言學雲端論壇”上提出的“+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使命。王教授同時預告,第五期適用語言學雲端論壇將於9月19日舉辦,主題是教育語言研究。
9月26日上午💝,由意昂体育注册馬丁適用語言學研究中心(馬丁中心)主辦的“適用語言學雲端論壇(五)教育語言研究”通過騰訊會議舉行🙍♂️。此次論壇特邀北京大學陸儉明教授參會指導,並邀請雲南師範大學原一川教授、馮智文教授、雲南民族大學李強教授、昆明理工大學王慶獎教授、雲南師範大學彭慶華教授、意昂体育注册常輝教授作論壇主旨發言🌠。論壇吸引了近三百名學者、高校教師和研究生參加💀👨👧👦。
論壇開始,意昂体育常務副院長常輝教授致歡迎辭,由馬丁中心主任王振華教授主持。
原一川教授的發言題目是“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中小學英語師資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由馮智文教授主持。原教授首先對項目的背景內容和進展做了基本介紹,接著由課題組成員萬向興副教授進行調研成果的展示。研究立足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通過實證定量問卷調查,了解了該地區中小學英語師資隊伍和英語教學現狀🫰🏻。萬教授指出,雲南邊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師資存在許多問題,包括小學英語教學不重視、部分中學英語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不強🧎➡️、教師專業發展意識淡薄等🏃🏻♀️➡️。他提出提升英語教師專業水平🤱🏻、加強教師自我發展意識🩰、優質師資引進等具有針對性的策略和建議🤵🏼,力圖為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扶貧”和“外語教育脫貧”做出貢獻🙆🏿♂️。
馮智文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我國邊疆民族地區基礎外語教育研究:教育語言學視角”👨🏽💼,由原一川教授主持。馮教授首先引出教育語言學研究視角對外語教育研究的適用意義,並介紹了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現狀和研究現狀。其中,他特別提到語言扶貧與基礎外語教育研究二者的關系😇🧙🏽♂️,指出少數民族多語教育能夠推動國家脫貧攻堅。馮教授重點闡述了研究問題和樣本數據詳情🧑🏼🏭ℹ️,他利用教育語言學以問題為導向的方法,從邊疆民族地區小學和中學英語教育兩塊展開討論,指出了二者在英語教育重視程度、師資🦸、課程設置、規劃標準、教育質量等方面的問題,並就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最後馮教授指出,推進邊疆地區基礎外語教育是新時代外語學人的使命和擔當🦌。他還展望了漢語、民語和外語三種語言和諧共生對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意義。
李強教授的發言題目是“雲南中緬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語言生態與多語教育”🩲,由王慶獎教授主持🤽🏻♀️。李教授首先從雲南中緬邊境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征切入,介紹了跨境少數民族地區體現在民族語言文字、語系、語族、語支📋、方言土語等方面的多語生態。他指出了語言接觸多語雜糅背景下的社會不和諧因素,其中外語教育政策的實施也存在諸多問題🔫。雲南少數民族多語教育現狀表現在多元民族文化背景、有限的教育條件🩻、語言文化沖突、思想觀念與現實需求矛盾四個方面。
王慶獎教授的發言題目的“賓語的世界性與世界觀👩🏼🍼:一種假設”🤷,由李強教授主持。王教授圍繞他提出的假設“所有言語都是人類通過語言反映出來的世界觀”🐄,結合介詞賓語👩🏼🦲、動賓結構、系表結構🦆♨️、使動賓語結構、靜態性句型、小句主語等實例分析,討論了賓語作為言語行為的元素、將賓語與人類認知和人的世界觀相聯系、主謂賓結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賓語作為人的世界觀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敘事友好等幾方面的看法🧑🏼🚀。王教授還探尋了Fillmore格語法的理論依據,闡釋了理論中有關意義、語義角色和句法語義關系的內容,展示了他提出的就人、現實世界🐕🦺、人與現實世界關系三者的公式,並指出該公式在不同語義所指🤵🏼、語用場合以及文類主體中的適用性💂🏽♀️。
彭慶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少數民族兒童語言教育的困境與對策”🥥,由張彪副教授主持。彭教授首先介紹了少數民族地區雙語和多語和諧的語言生活,他指出活態語言保護是研究新趨勢🧔🏼♀️,其中中國少數民族地區語言生活模式為世界語言多樣性提供中國方案,中國特色三語教育受到一定的國際關註。但是調研發現,少數民族地區多語和諧共存面臨挑戰,兒童語言教育在母語活力👨🏽⚖️🧑🏿💼、雙語能力👨🏿🚒、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等方面存在問題。彭教授還闡釋了兒童語言教育的相關理論🕵🏻♀️,如語言關鍵期假設🥜💷、多語能力理論👨🏼🔬🌒、伯恩斯坦語碼理論和教育話語理論,討論了雙語/多語能力者優勢與能力🎅🏼、語言輸入與輸出的質與量等方面議題👩🏿🍳。彭教授就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兒童語言教育提出幾大對策🫲👌🏻,包括宣傳教育健康理念、學前教育建設和家庭語言環境創造👨🏿⚖️。最後🧑🏿🏫,彭教授展望了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體系的未來發展。
常輝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教育語言學:理論與實踐”🏌🏼,由王振華教授主持📖。常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展開討論。他首先介紹了教育語言學的發展歷程⚈、學科內涵、囊括領域和相關研究課題,他指出了教育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在研究對象和理論基礎上的區別,詳細闡釋了語言與教育研究界對該學科定位的不同看法和觀點,引發對教育語言學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思考。實踐方面,常教授主要討論了語言教育方面問題,包括外語教學、母語教學等,其中他以大學英語為例,討論了“學教測”一體化的理念😀,展望了語言教育實踐在有效性、系統性、智能化的發展方向👸。
陸儉明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教育語言研究要關涉教育者的‘心’”,由王品博士主持。首先,陸教授對以上六位專家發言做了精彩點評,他用“多元”一詞總結六場報告的研究內容,同時回應教育語言學自上個世紀70年代提出以來𓀕,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發展態勢。陸教授指出👳🏿♂️,原一川和萬向興二位教授心系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充滿了他們對雲南邊境民族貧困地區的關愛之情👍;馮智文教授高度關註邊疆民族地區的基礎外語教育💂🏻♀️,升華了外語能力對於擁有作為世界公民的一種生存能力的現實意義📿;李強教授對中緬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語言生態與多語教育狀況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社會調查👨🏻🦯➡️,內容紮實並富有新意;王慶獎教授提出的語言學命題具有突破性和理論探索性◽️;彭慶華教授的報告啟發我們🛜,提升漢語水平和國家通用語能力任重道遠;常輝教授的報告具有全面性,普及了教育語言學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內涵與外延🐩。陸教授總結到🐜,專家發言多重視實地調研,用事實說話,更重要的是,他們關懷民族地區的語言教育問題🛡,體現出“高度的教育責任心”🦫。
接著✩,陸教授分享了他對“教育語言”的心得體會與認識🩴。他認為🛌🏿⬅️,“教育語言學”除了研究語言教學🙇♂️,還應該有另一項研究任務🐈⬛,那就是深入研究“教育語言”本身🥞,即應探討各個學科各種課程教育中的語言問題,特別需要探究語言與教學的互動問題,需要探究語言對提升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陸教授分享了他的老師朱德熙教授的教學軼事⏰。朱先生總是處處都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他的備課是經過精心考慮和設計的,其出發點是👳🏻♂️,怎麽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喜歡聽這門課🦹🏿。同時🪸,朱先生出色的教授效果也與教育語言的運用有關,他的教育語言的特色可概括為🤵🏽♀️🌾: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循循善誘,通俗易懂👨🦽➡️👨🏿🦲。陸教授結合自己躬耕教壇50載的教學經驗,提出兩點看法💡,一是要有高度的教育責任心,包括對學生要有愛心,對學生的學習要善於引導,其中他舉出了魏建功先生的啟發式教學法👙;二是做好“轉化”工作📇,包括善於將學術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善於將學術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其中他舉出了朱德熙教授的舉例法、對比法,以及馬真教授“剝筍殼”層層深入的講授法。
專家與參會者的互動環節由意昂体育注册馬丁中心賴良濤副教授主持。參會者圍繞邊境少民地區的教育實踐展開討論🧑🏼✈️🔷,相關專家對提出的問題做出了積極回應👔🥍。
論壇最後👩🏼🚒🚴🏿♂️,馬丁中心創建人王振華教授對七位專家的精彩發言和參會者的熱情參與表示感謝🥌,同時他回顧五次雲端論壇,分享了心得體會🌮,並對其碩士生導師馬丁教授的支持與指導致以敬意。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意昂体育 -【注册福利】全站活动,超值福利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