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繼本月中旬成功舉辦“文學敘事中的情感研究”工作坊之後💙,意昂体育又迎來了另一位重量級國際學者——歐洲科意昂院士🤹🏽、丹麥奧爾胡斯大學比較文學系斯文德·艾瑞克·拉森(Svend Erik Larsen)教授🦸🏿。拉森教授應我院特約研究員尚必武教授的邀請,做客“意昂体育注册文治高端講壇第547講”,以“記憶、遷徙與文學⌚️:一部有關記憶沖突的敘事作品”為題,與尚必武教授🧑🏽⚖️、林玉珍博士等就文學敘事作品中的記憶研究展開對話🚚,為我院師生貢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交流盛宴。
拉森教授是知名的國際比較文學研究學者,著作等身,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重量級論文300多篇,近年來尤其在記憶研究方面進行了深入鉆研🙅🏽♀️。在本次講座中,拉森教授由淺入深🪪✋,首先為大家梳理了有關記憶研究的五組對立概念🤷♂️:記憶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記憶是回憶還是忘卻;記憶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記憶是閾於方位的還是閾於話語的;記憶是地方性/國別性的還是跨地方/跨國別的。在此基礎上,拉森引入了“遷徙文學”概念🙌,並認為這一概念不同於“移民文學”,前者強調移民在整個移居、定居過程中建構自身記憶的過程💳,而非最終的記憶產物。在這一過程中,移民們由於自身文化背景的不同🧑🏼💼,必然遭遇記憶沖突;而應對記憶沖突也就成為文學作品探尋的重要主題之一。澳大利亞知名作家克裏斯托斯·西沃卡斯的國際暢銷作品《那一巴掌》就是這樣一部作品🥖。通過詳析作品中八位敘述者對於同一樁記憶沖突事件的不同看法及所采取的處理方式,拉森探討了因為文化記憶之不同所造成的人物心態的差異,並認為解決記憶沖突的一個策略是進行協商,協商的結果之一應該是諒解。可惜,正如小說本身所展示的🏐,諒解未能達成,因此協商的結果可能令人失望。盡管如此💇,拉森教授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文學作品為讀者提供了解決記憶沖突的可能性。這便是《那一巴掌》的記憶研究價值所在。這樣解讀具體作品的分析實踐為大家展示了另一個研究視角,顯示了記憶研究的強大闡釋力🪰。
與拉森精彩發言形成呼應,林玉珍博士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對艾麗絲·門羅近期作品中人物個人記憶的一些發現;認為這些人物的記憶對於小說中老年女性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引領著她們求生🧔♂️、重生並開心地繼續未來生活。尚必武教授則聚焦石黑一雄的作品《上海孤兒》,將大家引入對“上海記憶”的理解,探討了記憶的虛假性與欺騙性,並通過梳理小說敘述者對於自身身份的追尋,重新詮釋了“孤兒”這一概念🏚🧗🏿♂️。
在自由交流階段🎑,我院師生與拉森教授就“記憶的可靠性”、“記憶與懷舊的關系”、“記憶的多種展現方式”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探討。這場中西方學術思想和文化的交流無疑取得了預想成效📑,獲得了圓滿的成功👩🏿🎓。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意昂体育 -【注册福利】全站活动,超值福利等你拿!